邦东昔归茶马古道又名嘎里渡。位于邦东乡政府东公路里程28.7千米的澜沧江边,东连澜沧江,西接邦东乡至昔归的乡村公路,北距渡口2千米,海拔810米。清朝始设摆渡,渡口设店子(称为“盐店”),往来客商可歇脚休息住宿;近邻昔归新石器遗址,于2008年12月~2009年3月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,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,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,分为A(缅寺田)、B(缅寺团山)、C(大池田)三个区域展开。遗址文化堆积厚度约1.5~2米,面积1万平方米,出土遗物有炭屑、黑陶片,石器类型有砍砸器、刮削器、石锛、石斧,共出土各类遗物3000余件,昭示着两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。这里不仅盛产昔归茶而闻名,又是古缅宁通往镇沅、思茅茶马古道上的古渡口遗址。
《缅宁县志》载:《云南通志》澜沧江上渡,即本县之嘎里渡。距城东140公里,为通景东要津,设船以渡。渡口是缅宁至景东、云州至景东两条古驿道在邦东古镇交后过澜沧江的重要交通要塞,清光绪、宣统年间,县内外,省外客商在此设盐号。民国时期,邑人杨来卿、邱月楼设长兴号,景东人苏三保设允丰号,邑人邱岐山、嵩玉三设同庆号,景东人王义贵设义兴号,先后在嘎里渡经营以盐茶为大宗的水上营运,是当时两地货运的重要通道。1986年改设昔归渡。有诗云:“一水过山川,缅宁几道弯。大清开摆渡,嘎里造商船。盐号沧江过,茶商古道穿。如归于老店,笑傲在险滩。”
清乾隆年间是邦东茶山的鼎盛时期,茶园面积达万亩以上。史书记载,当时邦东的茶叶生产和交易已有相当大的规模了。昔归茶马古道繁华的时候,每年要从这里经过无数的马帮,古道上尘土飞扬,赶马人的吆喝声,零落的马蹄声,清脆的驼铃声,不绝于耳,打破了山野的寂静。在古盐店遗址发现铜壶、土碗,茶杯等生活器物,再现当时马帮和马锅头在此歇息、喝茶的生活场景,演绎出“山间铃响马帮来,邦东茶香飘万里”的喜人图景。
昔归忙麓山,位于云南临沧邦东乡昔归村,海拔740~950米之间,占地1万多亩,澜沧江水饶山脚流淌。忙麓山早在民国时期就产有盛名的忙麓茶,如今是昔归茶的代表。忙麓山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,澜沧江云海弥漫,其早朝阳晚背阴的山势,使得日照时间短,且多为漫射光照射,加之雨量充沛,温度高,土壤富含腐殖质,土质疏松,含有茶树生长所需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。在这种生态条件下生长的茶树植株健壮,芽叶肥实厚重,形成忙麓山茶特有的品质。古树茶树龄约200年,茶树有成藤型成长的典型特征。忙麓山茶,鲜叶大而薄,不能揉捂,采摘后须在三小时内加工;干茶香气明显,冲泡后,初尝性烈,继而回甘生津,可泡制多道而不淡,是为佳茗。与忙麓山仅一江之隔的江对岸,因种出的茶叶品质不佳,所以种植橡胶树。如今,忙麓茶以“色绿、香郁、味醇 、形美”四绝而享誉中外,被列为全国良种茶品种之一。
如今,昔归村人们住进了新家园,一条连接昆明、普洱、临沧的高速路从昔归上空崛起,曾经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昔归茶马古道、古盐店、昔归新石器遗址即将被澜沧江水湮没,马帮嘶鸣声换成汽车鸣笛声。但是,忙麓山上茶园更盛,茶叶更绿,每逢春、夏、秋采茶季,一派繁忙景象。采茶的姑娘小伙一边采新茶,一边唱采茶调:
“好山好水好风光,邦东山上采茶忙;
姐采茶如凤点头,妹采茶象鱼跃网;
采了一行又一行,采下青叶篓里装;
一篓一篓又一篓,采来富裕满茶乡……”
原文刊载《普洱》杂志
2019年10月刊